6月6日,《温州日报》理论周刊刊发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卢智旭理论文章《从“双轮驱动”到“六融共促” 打造党建领航业务发展新范式》,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党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以“六融共促”为破题之钥,坚持党建和业务“双轮驱动”,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教协同、社会服务、文化育人和内部治理等业务领域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探索破解“两张皮”难题的实践路径。
培根铸魂在育人体系中厚植“红色基因”
学校作为温州国企办学的实践者,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构建“思想领航、制度破题、实践增效”的育人体系。
学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三种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通过意识形态审核机制,确保“课课有思政、门门有特色”。建设劳模工匠馆等场馆,组织“千人劳动岗位体验”活动。
学校高质量推进实施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选拔一批党性强、专业强的“双强型”党员教师领衔专业建设,参与团队创建,突出师生共育、教学相长。学生支部将志愿服务、专业成绩等纳入党员发展参考。智慧康养学院党总支入选省级标杆院系,推动党建引领专业发展。
学校持续推进教师党员示范岗提质升级,教师党员示范岗在“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基础上增加精准评岗,增强示范效应。同时,学校大力推行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学风建设、班级管理中亮身份、作表率,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133项、省级128项,彰显“党建带学建”实效。人工智能学院党员团队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国赛银奖,形成“党建引领 教师示范 学生成才”的链式效应。
产教融合在区域发展中打造“红色引擎”
学校紧扣温州“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战略,紧密对接温州市“5+5+N”现代产业体系,以党建联建机制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集群深度对接。
专业布局有高度。学校聚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建成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大数据技术等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其中智慧健康养老专业群为“一老一小”问题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校企协同有深度。依托市现代集团资源,成立温州市首个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构建“政行校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创设温州工艺美术学院等8个地方学院,与400余家企业共建“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年培训超万人。
团队攻坚有力度。党员充分发挥持续的攻坚作战先锋和带头引领作用,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和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党员先锋示范团队获省级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文化浸润在价值塑造中培育“红色工匠”
文化是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学院以“党建+文化”构建“1+X”育人格局。
构筑文化育人新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劳模精神,建成15个场馆、5条文化参观路线,构筑3大育人场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打造兼具全国影响、浙江气派、温州特色、诗画交融的文化体系。
打造思政育人新范式。作为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基地”,推动瓯窑、剪纸等非遗项目数字化,举办“AI+非遗”创作大赛。“党建+新青年下乡”项目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5万小时,“生命之光”禁毒团队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百强。
锻造国防教育特色链。学校构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人武部 学校”三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创新构建“校地合作”模式,打通高校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设立退役军人服务站,为退役大学生提供服务保障、权益维护、沟通交流、志愿服务的平台,持续擦亮“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金名片。
治理升级在体系重构中筑牢“红色根基”
学校以党建和业务“六个深度融合”为抓手,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落实党建治理责任闭环。构建“党委主责-党总支主业-党支部主心骨-党员主人翁”四级责任体系,实施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五个一工程”(一个攻坚项目、一次专题调研、一项创新举措、一轮述职评议、一套整改方案),该模式获评浙江省高校党建特色案例。
激活人才培养生态圈。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统筹谋划和政治引领作用,形成“引培并举、双师协同、创新育才、保障激励”“五位一体”人才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名师、名团队、名专业、名教材、名课程”五名工程,建成10支省、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实行精准引育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集聚各类优秀人才100余人,形成高端引领、骨干支撑、兼职协同的师资队伍。
赋能廉洁校园提质增效。推进“清风五项行动”,建设“清廉东方”文化品牌。建成“清瓷廉风”纪检教育基地,组织廉政教育课、警示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清廉简报》等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出台《清廉单元建设标准》,构建“三维监督”体系。